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热点评述

  • 进一步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吕宾;

    <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特别是在“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中明确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明确了方向和重点。

    2025年07期 v.38;No.453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生态文明专栏

  •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路径——基于生态农业视角

    王昌海;韩昊坤;

    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特别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北京市生态涵养区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显著促进了农业的绿色转型,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农业的推广减少了化学物质的使用,保护了土壤和水资源,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同时,生态农业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多样性种植与养殖及多元化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此外,生态农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科技支撑,提升了生产效率,并增强了公众环保意识,推动了社会共治。然而,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农业发展也面临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农业技术与人才短缺等挑战。为此,应采取科技创新引领智慧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品牌化建设及政策引导与支持等措施,以确保生态涵养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典范。

    2025年07期 v.38;No.453 4-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旅游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涵框架与制度保障——基于“两山”理论视角

    赵亮;张建鹏;冯婷;王伟;李任之;

    推进“两山”转化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必然要求,“两山”转化的核心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其中生态旅游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文章通过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生态旅游的内在关联,在“两山”理论视域下提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框架、制度保障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①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框架需从自然生态子系统、经济生产子系统、社会生活子系统三个维度构建,结合“两山”理论要求,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生态服务价值,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提供社会供给服务,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统一。②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与政策效果,结合“两山”理论,应着重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探索社会参与利益共享的生态旅游开发机制,以及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与综合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构建制度保障。③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具体包括: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建立与容量相符的底线约束机制;围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原则构建旅游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生态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市场服务水平;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旅游区智慧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5年07期 v.38;No.453 13-2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1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特别策划·水资源专栏

  • 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以黄河流域煤矿为例

    王丽;杜松;文扬;

    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黄河流域而言,其价值与意义尤为突出。当前黄河流域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水平整体不高,存在诸如大量弃水及无效利用、行业和地域间调配不畅、处理成本偏高、利用积极性有待提升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与背后的经济社会因素紧密相关,包括缺乏宏观法律法规的支持和指导、综合利用政策体系不完备、未完全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激励性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规范性约束政策不健全、管理能力有待增强、处理技术及其规范化引导不足、认知观念有待提升等。建议以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管理能力为重点,积极推动完善上述核心要素,全面提升煤矿矿井水利用的效率与效益。

    2025年07期 v.38;No.453 23-2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7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量化—区划—优化”的山地城市水资源配置——以重庆为例

    刘亚丽;卢涛;刘方;吴君炜;张臻;杨乐;闫晶晶;吴芳芳;

    鉴于全域国土空间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体系尚未建立,且国内外已有水资源配置研究的视角、思路、尺度单一,文章融合国土空间系统规划思维和科学治水理念,聚焦水资源利用突出问题及均衡配置的迫切需求,提出基于“量化-区划-优化”的山地城市国土空间水资源配置的方法。其中,“量化”是基于“当地、过境、再生”多种水资源支撑和“资源、生态、安全”多重要素约束,构建水资源可利用潜力的评价方法;“区划”是锚固山地水资源时空分布、演变规律、主要问题、发展诉求,建立水资源需求预测、供需平衡、区域平衡的方法;“优化”是按照“总量平衡-分区平衡-系统均衡”的研究导向,建立国土空间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并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以推进山、水、城、人高度匹配和有机融合,为提高重要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构建全域统筹、系统完备、调控有序、丰枯相济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提供基础方法引导和关键技术支撑。

    2025年07期 v.38;No.453 3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7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资源管理与法治建设

  •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空间优化调整——以济南市为例

    陈楠;郝庆;张悦;李庆;

    产业空间优化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在梳理产城发展的基本逻辑、经典理论和典型案例基础上,研判了产业空间重构的重要趋势,并以济南市为例探讨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空间优化。首先识别了制约济南城市产业空间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市域区县发展不均衡、科技创新能力与要素配置不协同、优质产业空间保障不足等。然后提出济南产业空间优化的三大策略:①在都市圈一体化背景下,加快形成核心引领、差异分工、梯度布局的全域产业协同发展格局;②促进产业、创新和要素一体发力,培育创产城融合互促的高能级城市新动能承载平台;③精细梳理整备优质产业空间,引导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优地优用。

    2025年07期 v.38;No.453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1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PDCA循环理论框架下规划实施评估模式构建

    张兴;

    目前,我国规划实施评估向纵深推进的理论支撑不足,缺少普遍认同的评估方法,需要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完善规划实施评估理论体系。文章以PDCA循环体系为新的理论视角深化规划实施评估,构建规划编制实施管理中的完善计划、规范实施、深化检查、总结改进等方面评估工作框架,结合PDCA质量管理循环体系特性,顺应新发展需求,聚焦规划实施评估核心内容,探索PDCA循环管理体系在规划实施评估中的应用,形成PDCA循环理论框架下的规划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总结改进阶段的优化策略,完善评估路径。

    2025年07期 v.38;No.453 52-5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4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关于构建耕地“五量联保”治理模式的思考

    孙辉;谢建春;陈松虎;谭春婵;孙伟杰;冯丹妮;

    文章针对我国耕地保护管理管理存在的环节串联不足、规划传导不足、目标总控与过程管理脱节、保护管控与利用引导衔接不足等现状问题,基于耕地保护主动统筹转型思路与系统思维,提出耕地保护“五量联保”治理模式:①锚定存量,严格落实现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②严控减量,严格耕地占用管制,精准研判占用计划;③统筹增量,突出补充恢复耕地全局性管理;④提升质量,推进质量和生态的系统性提升;⑤保障产量,健全耕地利用和管护运作机制。

    2025年07期 v.38;No.453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8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国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的经验及启示——基于存量用地视角

    李思佳;郭瑞雪;付梅臣;田毅;

    从存量用地的视角探讨土地节约集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梳理分析了纽约、底特律、东京、新加坡和莱比锡五个城市在存量用地方面(棕地、空置住房、空置地块、其他存量用地及地下空间)促进土地节约集约的做法,基于这些城市的经验,提出我国盘活地上存量土地及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相关启示:①推动棕地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②促进空置住房特色化利用;③加快构建存量建设用地调查监测体系;④推进空置地块开发精细化管理政策出台;⑤注重面向土地混合利用需求的规划管控制度安排;⑥强化地下空间三维建模技术应用。

    2025年07期 v.38;No.453 65-7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8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地勘经济

  • 关于最低勘查投入标准调整的思考

    董馨阳;李娜;卜新蕊;韩子千;

    促进矿产勘查要激励约束并举,最低勘查投入是督促探矿权人及时开展勘查工作的重要手段。当前最低勘查投入标准已实施27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效果已弱化,亟需加以调整。文章在梳理最低勘查投入现行标准和地方探索、国外最低勘查投入制度基础上,分别以地质勘查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和矿业权人勘查开采公示系统中实际勘查投入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得到的估算结果,并通过检验得出非油气矿产和油气矿产的最低勘查投入标准调整建议值。

    2025年07期 v.38;No.453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组织保管体系建设思路

    高鹏鑫;张蕾;

    文章立足于我国实物地质资料分类分级管理的体制基础,总结了实物地质资料组织保管体系的基本架构和重要进展,指出了当前组织保管体系建设存在库容空间不足、地理空间分布不均衡、未覆盖各行业各系统以及各系统缺乏统筹管理等主要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建设“1+31+N”模式的实物地质资料组织保管体系总体思路和相关对策建议:①加强“1+31+N”垂直体系岩芯库建设;②尝试“N”委托体系岩芯库建设;③强化技术标准制定;④加强信息系统开发;⑤提升信息共享服务。

    2025年07期 v.38;No.453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美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情况对我国的启示

    李秋玲;高鹏鑫;张蕾;回广骥;张雪琴;

    文章系统总结了美国实物地质资料在组织保管体系建设、馆藏资源积累、数字化建设、服务利用等方面的管理现状,并与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情况进行对比,进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现行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制,提出今后加强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的相关建议:一是继续强化国家岩心库建设;二是持续推动省级岩心库建设;三是积极拓展国内和国际两个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领域和采集渠道;四是全面提升岩心数字化和服务信息化水平;五是不断强化实物地质资料服务能力。

    2025年07期 v.38;No.453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