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书平;司芗;韩亚琴;刘卓亚;
为落实好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探索构建加快勘查进程新机制,文章梳理了已有管理制度、管理要求和改革探索。探究部分探矿权勘查进展较为缓慢问题的根源,既有探矿权人勘查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勘查外部环境、管理政策、管理机制、成矿条件等多方面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圈而不探”。基于此,文章从四个方面提出构建加快勘查进程新机制的政策建议:①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管理措施,促使探矿权人加大勘查投入、加快勘查进程;②营造良好勘查环境,保障勘查工作顺利开展;③健全完善管理政策和管理机制,促进加快勘查进程;④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差别化管理。
2025年09期 v.38;No.455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建兴;陈锦富;孙晓艳;
为了提升国土空间规划政策的科学性,促进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取得实效,文章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法,包含社会网络分析法、S-CAD政策评估法和政策工具分析法,对82份国家层面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网络密度不足,“元政策”的价值观和预期结果超出了政策目标和手段能够实现的范围;各类型政策工具使用结构不均衡,“用途管制”工具占比最大,以及经济类和教育类政策工具使用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政策的实施。因此,需要立足国土空间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增强政策网络联系,调适政策元素关系,优化政策工具使用结构。
2025年09期 v.38;No.455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8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利敏;范树平;
从耕地质量保护的外部性贡献出发测算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经济补偿理论标准,有助于完善耕地保护补偿理论体系,提升耕地地力补贴政策实施的科学性。文章从外部性视角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经济补偿理论标准框架,运用替代价格法及当量因子法,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经济补偿理论标准模型,并选择安徽省耕地保护重点城镇——阜阳市开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生态环境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贡献较明显,有助于保障人类身体健康;阜阳市耕地质量保护经济补偿理论标准达2651.72元/(公顷·年)。未来应持续提升耕地地力补贴标准,针对耕地经营权进行补贴,以提高耕地地力补贴政策的靶向效应。
2025年09期 v.38;No.455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罗培升;陆智平;汪建航;
针对目前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清单编制与实施中执行力不足、操作性不强、实用性不够等问题,文章基于地方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工作实践经验,系统分析所有者职责清单内容建构的必要性与内在基础。在准确把握所有者职责核心要义的基础上,探讨所有者职责清单编制的内容建构要求与方向;探索了以宪法为根本依据,各类自然资源单行法为主要依据,以其他相关法律作为补充,同时结合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相关政策文件、部门规章、“三定”规定及权责清单等,建构形成所有者职责清单,提出结合履职主体对照清单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报履职制度。根据审议反馈与委托主体综合评价情况,优化和调整所有者职责清单内容;同时,结合所有者职责履职情况,进一步反馈作用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的修订完善,形成所有者职责动态调整优化机制。
2025年09期 v.38;No.455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浩然;张一珂;廖国宏;
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是撬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抓手。文章基于对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试点K市的调研,分析了不同类型村庄对集体低效、闲置资产开发利用的路径选择及其实践逻辑。研究结果显示:偏远村依赖资源性资产,偏向采用“资源利用”“土地流转”“资源开发”三种盘活路径;城郊村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盘活混合型资产,实现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中村经营性资产占比较大,重点推进“物业租赁”“资本运营”“生产服务”三种路径。K市农村集体资产盘活实践的逻辑存在一致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前半程基本完成,为盘活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村制宜”的原则和思路决定了路径选择的逻辑起点;集体经济组织为盘活提供了载体。但与此同时,“风险规避”的路径依赖、村级治理行政化导致的注意力偏向和激励失灵、低效决策与市场规律要求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直接导致盘活实践受限。建议:从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和监管协同机制,以及平衡低效决策和市场效率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政策优化。
2025年09期 v.38;No.455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梁伟;
文章以中部地区D县为研究案例,运用公共治理理论解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中的治理困境及其生成逻辑。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流模式是行政主导,县级政府以分区建设为主要思路,以资本吸纳为发展取向,将打造政绩的行政意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同时也造成资源配置“去公共化”、农民参与“去主体化”和基础建设低效化等困境。研究发现,目标替代与结构错位导致的治理失灵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困境生成的核心原因: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行政目标替代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存在治理资源、主体权责、治理方式的结构性错位,降低了治理体制的运转效率。因此,应从实施方式、管理体制和农民参与等方面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践路径,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
2025年09期 v.38;No.455 67-7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