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蓝色沃土 助力粮食安全
本刊编委 王芳
粮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经济繁荣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战略思想和战略定位,深刻阐述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我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1/5,就国土面积而言,我国排在世界第3位,但耕地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仅有14%。我国现有的18亿多亩耕地,不仅是粮、油生产的基础,也是农区人民肉、蛋、奶供给的源泉,更是14亿多人民的衣食所依。目前,我国每年要进口超过1亿吨的粮食,大豆对外依存度更是超过80%。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从中长期看,我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未来30年将依然面对粮食安全压力。预计到21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16亿,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会有更高要求,要保证粮食高质化、多样化供给。
海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世界已知海洋动物有16万~20万种,海洋植物有1万多种。鱼类资源是海洋生物资源的主体,是人类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是粮食供应的重要补充。我国不仅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域疆土,还拥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开发利用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可长期提供60%左右的水产品及不断增多的海洋药物等产品。据中国经济网报道,估算我国四大海域渔业资源总量约为1600万吨,可捕量约800万~900万吨。2018年,全国远洋渔业总产量和总产值分别为225.75万吨和262.73亿元,远洋渔业的船队规模和渔业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已超过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和俄罗斯等传统捕捞渔业强国,成为弥补我国近海捕捞缺口的重要替代来源。另外,我国浅海滩涂面积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有媒体报道称,我国沿海滩涂盐碱地种植海水稻取得成功,2021年,天津海水稻试验的亩产量达到756.48公斤,超过普通水稻的全国平均亩产水平。已故的袁隆平院士曾表示,如果能够将海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未来可多养活8000万人。根据2021年新华社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我国现有沿海滩涂151.23万公顷(2268.50万亩),沿海滩涂的开发必将为粮食生产做出重大贡献。
随着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人们不再满足于“吃得饱”,而是要“吃得好”,天然健康、安全优质的海洋产品需求量将越来越大。让人民群众吃上更多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这将是海洋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是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带给人民的最大福祉。
海洋是“大国土”和“大资源”的重要组成,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要树立“大海洋”思想,将海洋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领域加以高度关注,在战略部署上从浅水向深海拓展,从近海向远洋拓展,使海洋成为粮食的重要补充基地和生产生活的拓展空间。“十四五”时期,要全面提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能力,集约节约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多层面开发利用海洋生物产品,发展海洋捕捞业,推进近海渔业资源养护、绿色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新资源开发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治理受损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渔业现代化。要不断提升海洋食物资源供给数量和质量,使其能够满足人民对优质蛋白的需求,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