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政策统筹 防范合成谬误风险

本刊编委 侯华丽

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土地、矿产、水、能源、林草、海域海岛等多个要素,既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也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战略实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利用与集约、整体与局部、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积极应对政策目标多元化挑战,加强政策目标和实施效果的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协同,确保同向发力,防范合成谬误风险。

第一,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避免节约集约政策与资源要素保障政策的合成谬误。以土地为例,2018年自然资源部正式提出实施土地增存挂钩机制,即根据地区存量土地处置规模决定地区新增计划指标数量。增存挂钩机制实施以来,在倒逼地方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性,形成节约优先的绿色发展导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地方也反映,现行增存挂钩机制的政策边际效应在递减。如,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用地紧缺且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高的地区,因前期主动消化了存量,相比其他之前用地粗放浪费、批而未供、闲置土地较多的省份,按照现行增存挂钩规则核算无法得到更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可能导致“有项目无指标、有指标无项目”的窘境。2024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这对进一步优化土地要素配置和完善增存挂钩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坚持安全底线,避免节约集约政策与资源保护政策的合成谬误。节约是最好的保护,保护是最大的节约。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既要考虑资源利用与发展的关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需求;也要考虑资源利用涉及的人与自然关系,为资源开发利用划定边界,坚守生态安全和耕地安全两条“底线”。以围海造地为例,虽然短期内提供了大量新增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但却对海岸带环境和生态带来了长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围填海管控办法》,“全面禁止围填海”已成为我国实施海洋保护、管控海洋利用的基本原则之一。

第三,坚持统筹观念,树立“能水地矿粮材一体化”节约理念,避免不同要素节约集约政策目标的合成谬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科学利用各类资源,提高资源产出率”。以矿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为例,“三率”指标的提升往往伴随着大量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制定“三率”指标,倡导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推动相关流程、技术、工艺创新,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效益,避免不同要素节约集约目标的合成谬误。

综上,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研究和把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综合形成目标取向协同一致、内在逻辑相对统一的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政策体系,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合力。

上一篇:本刊编委 沈悦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一篇:本刊编委 张卫民 ▎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创新与协同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