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之路。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支撑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就是自然资源。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许多自然资源存在总量多、人均少,供需总体平衡、结构性短缺,数量不少、质量不高等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矿产种类齐全、总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国之一,但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土地、林、草、淡水等自然资源也面临相似的情况。因此,我国自然资源供给趋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必须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之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之路。在中国迈向现代化之前,全世界已经有10亿人左右实现了现代化。西方国家150多年的现代化之路,开发和消耗了大量资源,同时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自然资源承载不堪重负,碳排放超标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意识到,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老路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关键要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当前,节约优先理念、集约利用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但是资源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和差别化管理的制度抓手还有探索和挖掘的空间。资源节约集约开发方式、利用方式、管理方式三层联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节约利用、矿产综合利用、海洋高效利用需要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加快构建行政控制和市场激励相结合的节约集约制度体系。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制度安排需要进一步集成、优化和创新。大力推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节地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用海的技术,以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提高资源产出。
当前,国际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近期,我国抗击疫情取得重大胜利,国外疫情却持续蔓延,疫情的全球大爆发已经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新冠肺炎疫情将使全球经济从开放性向封闭性回潮,使得全球产业链更加脆弱而区域产业链联系加强。国内矿产品无法满足国内下游产业需求,要高度关注矿产品国际贸易问题,确保国内外两个矿产品市场供给的平稳,倒逼我们进一步加强国内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保障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及产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