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地质勘查业的发展形势很实用,也很重要。

  我国地质勘查业主体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地勘单位,它们是以地质找矿为主要任务的地质勘查信息生产单位,其所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或资源量,是用已知地质信息推断的,并不是对实体度量而得。由中央财政支付的生产地质勘查信息的经费,称之为地质勘探费,也就是生产地质勘查信息的技术劳务费用。地质勘查信息反映的实体(即矿产资源资产)是矿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改革开放之后,实行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必然要求探矿费用进入矿业成本,于是中央财政提供的地质勘探费相应就要退出。1999年大多数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保留国拨地勘费基数,划转属地财政,但不再下达地质任务。至此,中央财政用于商业性地质找矿的体制机制宣告结束。同时,开启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改革探索。矿山企业用自己的钱,给自己找矿,既讲求效益,又讲求节约,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地质找矿的经济效率,同时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资金。据测算,地勘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最高年份曾达到2%,换算后相当于现在的4千多亿元。

  但是这项改革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客观上也给地质勘查业本身带来巨大的挑战。地勘投资体制机制的改革,带来了地质勘查市场供求关系的深刻改变。事实证明,企业出资绝不会像中央财政那样运作,因为花钱购买的地质矿产信息(探矿权)要比自己找矿的支出成本高,于是探采结合便成为出资企业的主要选项。这种情况在市场上的直接反映就是地质勘查需求大幅减少。这期间,固然有名目繁多的非矿勘查需求不断出现,但多为碎片化,批量小、时间短,难以抵消矿产勘查需求的减少,造成整体产业供求严重失衡。

  据2017年统计数据,全国地勘费收入600亿元,减除地勘费基数补贴,只有370亿元的需求,其中矿产勘查需求为90亿元,占勘查需求总数的24%。从事矿产勘查的职工21.2万人,约占地勘单位总人数(43万)的49%。人均的年产值只有17.5万元,明显反映开工不足,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如果按照人均年产值30万元测算,行业过剩生产能力达到42%。面对如此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必须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发力。

  在需求方面,要继续扩大非矿产勘查的需求,特别是城市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多种产业地质的需求。其中政府的出资需求,应一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

  在供给方面,坚持以局为单元、以队为基础的现行体制,统筹管理。一方面要稳住并提升已转出非地勘专业的人员,减轻队伍的压力;另一方面,要着力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除了扩大服务领域,还要力求从探采结合的矿产勘查需求中争取市场份额。只要效率高、质量好、成本低,这是完全可能的。优质探矿权是地勘业的重要产品,如果资本市场能够逐步解决勘查融资问题,地勘单位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地质资料优势将会大有作为。从长远看,我国也应当积极鼓励培育小型的矿产勘查公司,与探采结合大型矿业公司形成互补。国内外勘查找矿的实践经验证明,新矿点进而新矿区的发现,本来就不适合大兵团作战,更适合决策灵活、队伍精干的小型勘查公司。而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还必须有为勘查公司分担找矿风险的金融机制的助力。

上一篇:【刊评】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政策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刊评】王希凯:评矿产勘查投入与矿产资源资产的形成